而杀掉这样一个有名望的人,将使诸侯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曹操说“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他所顾虑的,正是刘备的名望和影响力。“业绩”不错在打工生涯中,刘备的“业绩”一直还不错。跟随公孙瓒时,他随田楷在青州与袁谭大战,数战有功。而在他离开后不久,田楷战败,袁绍攻取了青州。跟随曹操时,刘备奉命找臧霸交出作乱人士。
刘备灵活处理,从中斡旋,使臧霸心服曹操,在袁曹争雄过程中,独当一面,使曹操不再为青州-徐州一线而担忧。给袁绍打工时,“刘备略汝、颍间,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刘备在南线的骚扰,加剧了曹操的粮食困难,几乎使曹操在官渡坚持不下去。投靠刘表后,刘备驻于新野,以为北面屏障。刘备在博望击败夏侯惇,挫败曹军。
尽管刘备因兵力少无法深入,但仍暂时安定了北线。看来:尽管刘备不断跳槽,但他每次都能做出一些业绩,确实“好用”。相对靠谱的“用人风险”只论及人才班底、实力基础、海内知名度,吕布只会比刘备强。可是,用吕布风险确实很高。跟随丁原,杀丁原;跟随董卓,杀董卓;投靠刘备,夺人州郡···相比之下,刘备靠谱得多。刘备离开公孙瓒时,带走的是“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除了少许幽州乌丸杂胡骑外,刘备基本没带走老东家什么资源。刘备投靠袁绍后,虽然内心已经“阴离绍”,但仍然在汝、颍间打曹操的游击,支援袁绍。是袁绍官渡战败先败,刘备才投靠刘表。刘备在刘表手下,尽管诸葛亮《隆重对》已明确提出要想办法夺荆州,但刘备始终没有对刘表,乃至刘琮动过刀子。可以说:除了对死敌曹操“不讲究”外,刘备每次跳槽,都没有损害老东家的利益。
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数年间平定整个江东,为什么青梅煮酒时曹操还是不承认他是英雄?
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别说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样也大为不及,孙坚之子的身份,确实让他在创业时占据了极大便利。孙坚与孙策江东孙氏出身寒门,自称是春秋时“兵圣”孙武的后裔云云,不过是得势后给自己门楣贴金。
孙坚的父亲孙钟、也是孙策孙权兄弟的祖父,只是个种瓜农民。孙坚17岁那年行船时遇到海贼,挥刀与战,斩首一级,由此闻名乡里,被召为县吏。汉末黄巾之乱,孙坚从军屡立战功,击平各方叛乱,一刀一剑给自己搏取了拜将封侯的大好前程,获封“长沙太守、乌程侯”。董卓窃夺汉朝中枢大权,废立天子,关东各地纷纷起兵,组成反董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