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呢,五个馒头可以吃一天,榨菜三袋。后来不行,营养不良。买内酯豆腐,增加蛋白,很便宜,赶得上吃肉。再买可以生吃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纤维素,连开火都省了。我曾经的午餐是豆皮卷葱蘸酱,四张豆皮,两块钱,葱和香菜大概需要两块钱,甜面酱一袋吃两顿,也就两块。两个包子或者馅饼三块钱。不到十块钱就吃得很棒了。
或者超市买点熟食,也就十几块钱。改善一下也不贵。一个人要是天天外卖或者下馆子,能攒下钱才怪。穷的时候吃的是营养,不是口味。不能控制口腹之欲的大都是月光族。至于穿衣服,只要不是在鸡尾酒会上讨生活,只要干净整洁就可以,万能的淘宝性价比高的衣服大把的有。非要在大商场里消费的不在此类。解决了吃住问题,其它的在北京消费并不高,就公交来说,北京相当的便宜,地铁也有优惠,坐的多会打折。
为什么有些新北京人年薪上百万,有些老北京人却收入低住小平房?
人生际遇各有千秋!老北京人也是各有起点不同,在时代变迁,大浪淘沙中起伏跌宕!就会有抓住机遇腾飞,也会有在旋涡中沉没!但是不敢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在命运路上努力生活过都是人生!发展极好的老北京人大有人在!住小平房的百姓胸有文墨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不必要轻視!完全以金钱评量人生,是否是正确的价值观?虽说有发百万大财的外地来的新北京人,也有很多沒发财的外地人拼搏在北京!酸甜苦辣都是人生!不敢被金钱迷住了双眼!。
小时候农村人家用旧衣服裁好涂上浆糊,贴在外墙上晒干去做布鞋底,如今还有吗?
有,我都会,我们叫隔bai,不知道咋写的。小的时候我帮我姑姥打浆糊,就是水烧开,把面糊倒进去不停搅拌,很粘稠的糊状就可以了,放凉开始一层布刷一层浆糊。要刷好几层,晒干后揭下来,照着鞋底样子刻鞋底,鞋底要很厚,鞋帮就一层隔白。鞋底都要用白棉布做个面,开始纳鞋底,闲的无聊就纳几针,不知不觉就纳好了鞋底,还记得姑姥和妈妈因为鞋底太厚,纳不动,用牙咬针,有时候把针咬断了,也没拉出来,太费劲儿了。
不知道啥时候那双鞋子就做好了。给我做的都是红的还带着鞋畔带,很洋气的样子。新鞋穿着板脚,越穿越舒服,还不臭脚,就是怕下雨天☔️。感觉这就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现代很少有人会去打隔白,纳鞋底吧,去年西安旅游,在袁家村看到有老奶奶纳鞋底卖布鞋,一双黑布鞋要120。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吧,鞋子的起源无从考证,大概说来,就是从赤脚到布鞋,再到现在的皮鞋各种款式的各种材料的鞋,靴,长筒的,短筒的,虽然不再手做布鞋,现在有个老北京布鞋真的不错,我经常给父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