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些用轮胎制造凉鞋的非洲商家正在与中国竞争廉价市场,这种凉鞋究竟火到什么程度,以至于这些小商家敢跟中国“叫板”呢?用轮胎制作凉鞋,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最常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而这个创意要归功于一位女企业家阿勒姆。能够穿凉鞋跑马拉松的并不只有黑人选手。
旧轮胎为何在非洲变成了爆款的潮鞋?你见过农村的“大凉鞋”吗?
轮胎皮鞋我见过也经历过,特别是十几年前的乡下地区,农民夏天穿轮胎做的凉鞋,冬季穿解放鞋很普遍。它的做工非常简单,我甚至还看见过我奶奶用大椎子,把磨得较细的麻线穿过旧轮胎固定后做成的大凉鞋。这种鞋子的做工非常粗糙,但是却非常耐用。十几年前,中国农村的生活也并不富裕,所以麻布衣服,轮胎凉鞋还是比较常见的。
而这种粗糙的大凉鞋一般出现在贫困地区,那么旧轮胎在非洲成为爆款的潮鞋也就不足为奇,非洲地区到底有多贫困?至今依旧把旧轮胎做成大凉鞋呢?根据近几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情况简介,2014年非洲国家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9%,2015年非洲GDP增长率为3.7%。2016年却呈现下滑趋势,仅有1.7%,2017年升至3%。
但是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我国GDP保持在6%~8%左右。这样一对比,非洲GDP增长率显得非常低。非洲贫困人口成千上万,饥寒交迫时有发生,更别说买平常人穿的鞋与衣服的钱。正因为非洲贫困人口太多,也给了非洲商人赚钱的机会。他们瞄准非洲偌大的市场,在各国低价回收废弃轮胎。辗转反折,用货船或者其他交通方式运回非洲之后,把轮胎剪开,按照鞋型的模式简单做成凉鞋,再用麻线或者胶水固定,低价卖给贫困人民。
用轮胎做成的凉席工序简单,但是这种鞋子非常耐磨,也具有很强的耐屈挠性,不易破损。而且售价非常便宜,所以需求量却非常大。据说,这些用轮胎制造凉鞋的非洲商家正在与中国竞争廉价市场,这种凉鞋究竟火到什么程度,以至于这些小商家敢跟中国“叫板”呢?用轮胎制作凉鞋,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最常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而这个创意还要归功于一位女企业家阿勒姆。
她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借用网络销售打开客源地。人字拖、船鞋以及懒汉鞋等板式经过人工制作便成批被制作出来。在埃塞俄比亚郊区有一个叫做SoleRebels的工厂,每逢圣诞节前还要将这些鞋子加班加点完成送往海外地区。一批工人们忙着裁剪轮胎、加工缝制,最后粘贴,另一批工人则马不停蹄的打包,而这些成品最大的消费量在亚马逊,由于工序简单,每批大订单3~5天便可以完成。
几年前这家工厂就已经达到日产量至少500双,而他们的对象不仅仅是非洲贫民,有部分鞋子经过细致加工,在欧洲市场可以卖到比较高的价格。而据这位女老板回忆说,他们的工厂建立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没有资金,也得不到政府扶持,所以他们只能用最廉价的方法制造起最廉价的鞋子,一步步发展起来。近几年,阿勒姆在致力于设计出比较独特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原材料依旧是轮胎。
不过要制造出非常独特的凉鞋,必须以质量极佳的轮胎做为原料。她也在网上关注各种潮流凉鞋,以便制作出更符合消费者的产品。据说阿勒姆的工厂还获得了国际互惠贸易许可证,而她也在致力于打开非洲这个大市场和不可估量的国际市场。近几年阿勒姆声称,自己完全可以支付实习生每天1.9美元的工资,而熟练有经验的老工匠则是11美元每天,这样的标准在非洲地区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埃塞俄比亚选手穿了一双凉鞋,获得了男子马拉松冠军,马拉松的鞋不重要吗?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书中的武林高手在内力练到极致的境界时,就能够做到“摘叶飞花,皆可伤人”,还可以折木成剑,甚至御剑飞行。当然,这些神技都缺乏实证,基本都是吹的。笔者在电视亲眼看过的例子,还是外国人演示的:手掷扑克牌削断蜡烛。马拉松高手也有随便穿什么鞋、甚至不穿鞋都能赢得比赛的,他们也做到了“无鞋胜有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例如埃塞俄比亚人阿贝贝·比基拉(Abebe Bikila),就是赤脚跑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最终以2:15:16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当时叫世界最好成绩)。四年后他在东京奥运会穿鞋跑,再度以2:12:11获胜,成为奥运会马拉松卫冕成功的第一人,同时夺回已经三易其主的世界纪录。Vibram公司出的两款五趾鞋,就命名为“Bikila”以纪念这位赤脚大神(价格可不便宜:官网标价一双150美元,另一双120,不过目前半价促销)。
和武侠神话中的高手不同,像比基拉之类非洲跑者之所以赤足跑,与其说是练就的,不如说是习惯问题:他们小时候或刚开始跑步时可能买不起跑鞋,后来就习惯这样跑。笔者也跑了三年赤脚(冬天穿鞋),体会是赤脚跑比穿鞋快,不过要跑完马拉松全程绝非易事。自己尝试过一次,结果在36.5公里处退赛。能够穿凉鞋跑马拉松的并不只有黑人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