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大老板在背后投资,但拜仁的财政情况一直是全欧洲最佳之一。2015-16与2016-17两个赛季,拜仁的集团营业额都超过了六亿欧元,经营性利润将近一亿五千万欧元。即使在扣除各项支出之后,实打实的纯利润也有近四千万欧元,拜仁的赚钱能力在欧洲绝对是顶级的。事实上,由于德甲“50 1”政策限制了资本的注入,拜仁一直都在努力地开发俱乐部的商业价值,这一部分的收入占拜仁总收入的五成左右,其比例甚至比全球球迷数最多的曼联俱乐部还要高。
稳定的商业收入是拜仁连续盈利的关键,这么多年的盈利加起来,就算只是存银行,距离两亿欧元恐怕也不远了。另一方面,德甲的商业化程度虽然还不如英超这样的联赛,但相较之前已经有了不小的起色。以电视转播费为例,在拜仁勇夺三冠王的2012-13赛季,他们的电视转播收入居然只有可怜的2500万欧元,甚至不如一支英冠球队。
但随着德甲重新签下电视转播合约,拜仁近两年的分成已经达到了一亿欧元。俱乐部连续盈利,还有电视转播费这么肥的一块蛋糕,只要这个夏天做好转出工作,拜仁如果卯足了劲想砸点钱下来,那还真的不是问题。砸钱买人?因为球队到了必须换血的时候在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拜仁能不能拿出这笔“巨款”来,答案是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拜仁之前不花那么多钱也能买很多实力球员,那为什么这个夏天突然要花这么多钱?其实从竞技角度上,已经能看出拜仁砸钱的原因:球队到了必须要换血的时候。
在近几年的欧冠赛场上,拜仁虽然仍然能闯进欧冠四强,但在和其他豪门的较量中总是差一口气,马竞、巴萨与皇马都惜败了个遍。在今年的欧冠联赛上,拜仁更是在淘汰赛第一轮就输给了利物浦,连欧冠八强都没有进。不仅是欧冠,拜仁在德甲联赛中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本赛季多特蒙德重新崛起,与拜仁在榜首位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多特踢得有多么好,而是拜仁自己踢得差。
新赛季开始之初,拜仁每场胜利都来得跌跌撞撞,各种意料之外的丢分数不胜数,完全没有德甲班霸的风采。如果不是拜仁自己下滑,没有引援反而一直失血的多特也不能有重夺德甲的机会。我们之前说过,拜仁一贯买人的方针都是性价比至上,近几年买来的球员虽然实力出众,但大多数都算不上巨星。由于拜仁经常从其他德甲球队购买主力,还落了一个“德甲挖掘机”的恶称。
但近几年竞争力下降的事实告诉拜仁高层,想要完成换血,只靠这样的转会是不够的,球队需要的是来之能战的顶级球员。格纳布里与科曼或许之后能达到罗贝里的高度,但他俩目前都需要经验的沉淀与心态的磨炼。尤其是在冠军气质上,目前这支拜仁急需有足够精神品质球员的加盟。而这样的球员在缺乏与欧洲顶级球队交手经验的其他德甲球队是找不到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将目光投向德甲以外的顶级球队。
投入决定产出,拜仁的砸钱也是对未来的投资从竞技角度上讲,砸钱从其他联赛买人是完成球队换血的唯一途径。而如果从俱乐部商业营收的角度上讲,当下的投入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隐形投资,从长远来看,拜仁这样做是完全值得的。众所周知,拜仁是一家会员制的俱乐部,而非多特那样的上市公司。这也意味着如果想要通过商业手段增加收入,主要的来源还是全球范围内的广大拜仁球迷。
而德甲的门票费用向来较低,“50 1”政策又极大地限制了资本的进入,所以即使是拜仁这样的大俱乐部,在营收上也要看拜仁球迷们的脸色吃饭。事实上,近几年拜仁在欧战上的表现已经引发了相当一部分球迷的不满,他们认为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的投入太少,这直接导致了球队实力的下滑。如果拜仁高层再不通过增加投入的方式表明立场,那么拜仁球迷对于球队的满意度可能就会大幅度下滑,到时候省下来的钱可能还没有商业收入的回落多。
诸如皇马与巴萨这样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只要球队的成绩好,即使在转会市场的支出再多,死忠球迷们也会乐意为球队买单。在未来的回报面前,拜仁选择加大投入的做法正应了那句话:真正精明的商人不仅要会省钱,更要会花钱。总结:拜仁毕竟是欧陆传统豪门之一,虽然之前小打小闹,但真到要花钱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含糊的。以德甲目前的商业化走势来看,今夏的三亿欧元只是开始,砸钱的“有钱仁”很可能会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