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又,闹猥声也,《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唧唧复唧唧”点明了故事起始于秋天。按此,“唧唧复唧唧’接“木兰当户织”便自然成章,更具有民歌特色,更合乎民俗。2唧唧窃语声,亦叹声也。第三种解“唧唧”为蟋蟀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里面的”唧唧“是什么意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 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开头这四句人人耳熟能详,似乎不是问题,但细究起来,其中的“唧唧复唧唧 ”却又很有问题。 记得我在大学学习以及后来在大专、中学讲授这首诗时,是把“唧唧”当作“机杼声”的。老师这样讲,教参这样写,而且这拟声词之后,紧接着就是木兰手摇织布机“当户织”,不是织机声又能是什么?但下一句的“不闻机杼声” 却似乎是对“唧唧复唧唧”是机杼声的直接否定!于是争议便来了。
我们先看词典如何解“唧唧”: 《康熙字典》:“《玉篇》,啾唧也。《集韵》,啾卿,众声。《木兰辞》:唧唧复唧唧。” 《中华大字典》:“众闹声。2唧唧窃语声,亦叹声也。又,闹猥声也,《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又虫声也。” 《辞海》:“细碎的虫鸣声。” 那么,义项如此之多,究竟取哪一种解释为准呢? 先看解“唧唧”是叹息声。
虫声或机杼声,古人诗中没有用过,而以“唧唧”为叹息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诗》:“路旁观者徒卿唧唧,我公不以为是非。”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其次解“唧唧”为机杼声,这是一种比 兴手法,诗以不停的织布声,描绘木兰当户织的辛勤纺织,热爱劳动的形象。
以之为兴,引出后面的“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这才能吸引读者的关注。而不闻机杼声,恰恰说明叹息声之大,盖过了机杼声。 第三种解“唧唧”为蟋蟀声。《木兰诗》是民歌,民间向有“蟋蟀唧唧,秋风凉了,快快织缝,以备御冬”之风习。按此,“唧唧复唧唧’接“木兰当户织”便自然成章,更具有民歌特色,更合乎民俗。
而且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秋天,虫鸣于壁,显指蟋蟀。“唧唧复唧唧”还点明了故事起始于秋天。另外,以唧唧为蟋蟀声入诗,暗写季节与环境,烘托情境与主人公心情,更富诗情画意。 综观三种解释,各有道理,也各有瑕疵,似乎作蟋蟀声更切诗意,也更富情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