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品牌扩张时期。无印良品的商品品质化转化,是通过倡导 “这样就好”的平和的满足感,或者说,性冷淡风来实现的,它的这种以理性态度表达自己对品质的挑剔的个性,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当然,对很多人而言,这一阶段对他们更熟悉的还是无印良品的设计师,比如说,原研哉和深泽直人。原研哉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融入“虚无”的概念,这也导致了一些跟风潮流:产品本身没有品牌名称,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但是却能满足用户对美好品质的想象。
原研哉作品网易严选、米家有品,包括刚创立的京东京造,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走过来的。谁在追捧无印良品?无印良品在推广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正在构建一种生活的哲学。 其一,无印良品的产品形态有深厚的哲学理论根源。 早在古典主义时期,“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就是很多人追求的处事目标,反映在产品设计中,就是现代设计中的“少即是多”的理念。
作为一种区别于奢华之外的文化特征,无印良品的极简设计很高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让使用者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其二,无印良品惯于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良品并找到商业结合点。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产品传达出来,在传导自己对生活态度的同时实现盈利,这是无印良品生存的基本商业法则。 其三,无印良品的极简其实并不简单,这种简像容器,能够容纳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也是无印良品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无印良品的极简表现在形式的朴素,但是通过产品,使用者可以体会到设计师的对物的尊重以及工艺上的精良,它的高明之处恰好就在于留白:用极简的形式画出物的轮廓,留给消费者极大的畅想空间。所以很多人爱无印良品,是用心在爱。无印良品在中国变味了?日本人对品质的追求是令人发指的,这一点通过无印良品可以体现出来。但是逛无印良品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时无印良品的问题就出现了:风格是很统一,但是太单一了。
所以每次逛完无印良品,电商君都担心自己会不会性冷淡。而且无印良品在中国似乎越来越变味了。其一,背离了初衷。 无印良品从诞生起,就确立的自主品牌的三大要素:对品质的追求、设计上的标新、低价策略,但是在中国,这三大要素都有些变质了。先说价格,在日本,无印良品的价格比较亲民,但是到中国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中产阶级的入门产品,比如说,一个剥蒜的工具就要花小几百,这就有些过分了。
再说品质,至少电商君在深圳万象城无印良品买的一些东西,质量都不太好,每次用完后都感觉被套路了。其二,没有实现本土化,还涉及区别对待。首先,中国卖的无印良品,却带有日本的痕迹,比如说,衣服上印的节日有天皇寿辰等。而且,它的很多东西更适合日本人那种狭窄的生活方式,一些产品在尺寸、大小、形状方面都是按日本人的喜好设计的,中国人用起来往往不合手。
其次,很多产品没有中文标签,不仅违法违规,也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后来好不容易给加上中文贴纸了,还是那种廉价的、撕下来就留下胶的贴纸!其三,产品设计上的漏洞很多。比如说,有些产品从立意上看很清新,但是往往在追求立意的同时,将一些更实用的的功能遗忘了,以至于很多从无印良品买回的东西,最后只能成为束之高阁的摆设。
当然最主要的,网易严选、米家有品,这样一批之前通过蹭无印良品热度的本土自有品牌在模仿中不断进步,他们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向消费都传达了自有品牌的可贵品质。网易严选的设计在中国,如果无印良品还不及时做出改变,反而沾沾自喜于一味盲目扩张,最后留给无印良品的,可能是真正的虚无!【电商报原创,欢迎关注我们。
二线城市年轻人眼中高品质生活代表的无印良品,是否值得买?
◆ 什么值得买我逛无印良品总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高级杂货店,衣服再整齐再简洁也尽量不买。无印良品的服装大多都是纯棉或者纯毛,质地不错,质量和优衣库差不多但单品价格却比优衣库要贵100元及以上,最关键的是,无印良品的衣服型很一般,颜色太素,长期穿着觉得有点无聊。每次买的时候都会摸摸钱包,哎 太贵了。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要面子也要买。
如果一定要推荐的话,我很喜欢买无印良品家的袜子,4双99元,质地柔软弹性极好,最大的缺点是大拇指处容易破。但还是无限次购入,虽然只是20多元的小物,但却能让你的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升。我女朋友也经常帮我买。呵呵 有个贴心的女友还是很不错的。其次,无印良品家的男士棉水洗衬衫及牛津衬衫也都不错,价格合适,型也比较修身,适合偏瘦的男性穿着。
最近我有点胖了,很多衣服都穿不下去了,想再去买一件,还是要摸摸我自己的钱包一直没有舍得去买。我最最最不推荐的就是它家的帆布鞋了,之前和女友生气,他暴力拆卸过几个品牌的帆布鞋,居然发现无印良品的帆布鞋里面是纸板....穿上会臭脚的啊。。。。还很搁脚啊,这次生气很值,以后他们家的鞋子不会在买了,无印良品家的电器产品也不太行,电饭锅好是好看但功能单一,据反映热销的香薰机非常容易老化(主要是他家的香薰机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