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认为这是书法的技术层面,只注重技术的躯壳,没有思想感情,重技巧不读书的一种书风。应为中等水平。第三阶段,我认为书法的最高水平应在上述二阶段基础上,书人喜读诗书,手不释卷的文化人。他们在创作上,忘记技巧,全身心投入意境中,与物象对话,与天地同歌。他们的书风是简单自然,不为技巧笃伴,清远无为而幼拙,篆籀而不失灵秀,书卷而内涵充盈,这才是书法的最高水平。
相声界的几位前辈的关系怎么样?
其中对我们来说——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相声前辈,我们都没有什么印象(或许我们父辈和祖父辈都比较熟知)。而到了第六代,出现的几位代表人物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赵佩茹、常宝华等,哪怕我们没有看过他们的相声,相信名字也听说过,那我们就从第六代相声人物说起。相声经过了前面五代的传承和发扬之后,人才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到第六代时的几位代表人物也有了更多表演的机会。
在他们建立名声和地位的同时,他们也用心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徒弟,如:侯宝林的名徒有马季、师胜杰;刘宝瑞有唐杰忠、刑文昭;常宝堃有苏文茂;赵佩茹有侯耀文、常贵田、高英培、李伯祥;常宝华有徒弟牛群,等......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马季、侯耀文和牛群,因为他们经常登春晚。他们是相声届第七代的代表人物。(另外,别看牛群最为默契的搭档是冯巩,冯巩师从相声大师马季,属于第八代。
所以论辈分的话,他是冯巩、郭德纲的师叔。)这几位大师的关系据说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矛盾重重,比如:马季的《笑里逃生》被指影射牛群的“裸捐”事件;马季还曾说牛群在做相声之余还跑去拍戏,有点不务正业。牛群没有正面回应,后来马季也向记者作了一番解释,大意是他和牛群并无矛盾,当时之所以这么说是另有所指等等,谁是谁非吃瓜群众也不好分辨,不过听起来似乎还是有些针对的意味。
不过不管怎么说,两位都在相声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而马季去世时,众人悲痛,表示相声界失去了领军人物,那时候相声界的人几乎都去了,但据说唯独不见牛群的踪影。不过,姜昆、赵炎、冯巩、刘伟、笑林等人24小时轮流在这里守灵,让师傅安稳地走。 当时,央视节目《面对面》还就此事做过一期大师马季的节目,并采访了他的弟子冯巩和他的儿子马东,以及相声界其他知名的人士,包括姜昆、王谦祥、黄一鹤、郭德纲等人。
不过,侯耀文很不认同大家将马季视为相声界领军人物的说法,他抛出了五个标准来衡量相声界领军人物。第一,必须是相声艺术的表演权威;第二,不仅擅长表演还能独立创作优秀剧本;第三,还必须是相声理论家,能够著书立说;第四,必须是教育家,把相声艺术发扬光大,桃李满天下;第五,必须是评论家,可以给争议问题指引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