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药没有西药见效快,但只要坚持该好的还是会好的,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后,手疼就慢慢缓解了。一直这样坚持喝了两年多中药,疼痛渐渐消失了,从去年七月份到现在已经没有喝了,也没有再疼了。这种关节疼痛的毛病真的不是三两天可以彻底好的,如果当初选择了西医吃激素药,两年后的自己不知道胖成了啥样了。虽然中药苦口却不会对身体有任何的改变,我一直相信中医比西医更对我有帮助!我选择,我信赖!。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中医理论可以治病,有效的不是古方和中草药吗?
首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中医根植于中国文化,没有中囯文化就没有中医。中医理论源于中国文化,所以古人学医并非难事,为什么?文化!为什么古人学医没有今人学中医难呢?这就是文化断层在当下的困难。不知有人注意到没有,历史上对医学有着重大贡献的人本来并非医者。扁鹊:秦越人按当今的说法是宾馆的经理;仓公:淳于意是齐国管粮仓的,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或地方粮油公司经理;医圣张仲景是长沙太守,相当于当今省级行政区的军政一把手;皇普谧是学者,在学医之前已经有《帝王世纪》,《玄宴春秋》这类著作,可以说著作等身,因病学医,他学医时已经五十岁了,但并不妨碍他写出针灸学经典《针灸甲乙经》;葛洪是道士,道号“抱朴子”其著作《肘后方》至今仍可用;山中宰相陶弘景是个杂家并非医家,《神农本草经集注》也同样是经典;宋朝名医朱丹溪年近四十才学医,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傅山也同样不是医家,他的《傅青主女科》同样是非常好的专注;温病大家吴鞠通习医多年后才下决心“乃弃举子业”。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非职业医者写了这么多重要且经典的著作。为什么?非职业医者都能够为后世留下经典?——文化,重要的事说三遍,文化 文化 文化。古人讲,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范仲淹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学中医的首先并没有痴迷于中医,都是先痴迷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认同与理解,然后才被中医文化所吸引,理解中医理论自然不难。
很多反中医的人是被文化殖民了,不能理解中国文化,更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中医是否科学,或现科学能否解释,而是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有了文化认知,就会有文化认同,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被西方文化所殖民。当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认知,有文化自信,那么中医理论就不会如读天书。有些人去中医化真正的目的是去中国化,去中国文化,最能体现中国中化,又能拿来说事的只有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