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地区一般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比较优势产品,比如有的地区适合种红枣,有的地区适合种地瓜等等,通过产业分工,国内贸易也就开始了蓬勃发展,整个财富在整体上也就是相应地增加了。根据经济学上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通过积极发展的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也能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通过不断摸索,并且结合韩国的本身情况,韩国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朴正熙在重视韩国的乡村发展以及环境的绿化的同时,确立了非均衡发展、政府主导、出口主导的发展战略。韩国的大企业(财阀)受到大力和重点的扶植,依托大的企业来撬开国际贸易的大门,韩国的大企业也成为了韩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中流砥柱”,涌现出一批大型的跨国企业。
如今韩国虽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90%以上,但是韩国财阀经济在韩国依然占有最重要的分量,在2012年韩国十大财团的资产占到了韩国当年GDP的85%。朴正熙不仅善于政策刺激,也善于精神鼓动:他提出“对待工人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工厂的工作要像做自己的事一样”的口号,大大鼓舞了韩国的工人的生产热情,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到1979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644美元,韩国成为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同时韩国也抓住了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欧美制造业产业往外转移的战略机遇,不断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韩国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也不断调整,在朴正熙时期,韩国国内市场受到了忽视,过于偏重出口和重工业,在1980年以后韩国也在不断调整经济政策。
通过不断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韩国形成了手机、半导体、电子、汽车、造船等比较优势产业。综合韩国这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我觉得韩国发展经济有两大法器,第一就是依靠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二就是韩国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农业矿产等各种资源比较贫瘠,所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通过扶植大企业培植和发展在国际上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
在2018年,韩国的GDP约为1.6万亿美元,在该年韩国的货物进口总额约为5352亿美元,出口为6048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韩国的进出口经济在韩国经济中的比重。在2018年,韩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中约为第12位。做个比较,目前全球第三经济体的日本面积约为37万多平方公里,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面积约35万多平方公里,两者在世界大国中的面积并不大,国内市场也不能称之为巨大,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一样都是各种资源贫乏,他们对国际贸易都有很深的依赖。
比如在2018年日本的货物进口总额约为7482亿美元,出口为7382亿美元,德国的货物进口总额约为12928亿美元,出口约为15625亿美元。所以,对于这些资源相对贫乏,面积不是太大,不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讲,发展经济的一个利器就是国际贸易。同时韩国还注重自身“品牌”建设,198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韩国也注重文化发展,近年来韩剧也颇为流行,韩剧表现出的韩国只是艺术化和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其实世界都是现实的,现实的韩国也是竞争压力很大,蔬菜水果肉类等都不便宜。
韩国面积只有十万平方公里,五千一百万人口。为什么明明是小国,反而号称大韩国呢?
在这个世界上,中美俄无论是从国土面积,还是世界的影响力上,都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国家,但这三个国家却从没有说自己有多大,而有几个国家,明明是个小国,却自认为很大,什么大英帝国,什么大日本帝国。英国和日本,起码还曾风光过一段时间,可韩国,怎么想和这个大字,也挨不上边啊!所以说,小小的韩国和大国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的感觉,但既然是这样,韩国还是称自己为“大韩”,纠其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现在的韩国人,认为自己曾经是一个疆域面积非常广阔的国家,邻居大国的很多地方,韩国人都认为是自己的,就是孔子,李白,端午,和太极,他们都认为是韩国的(甚至筷子,和东北的火炕都不放过),但作为千年藩属,韩国从古至今也没见出息过,因此,现代的韩国人,非常怀念他们祖先曾经的“辉煌”(梦中的)。二,既然被邻居大国影响至深,现代的韩国人就极不舒服,韩国人认为,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国,首先就要摆脱邻居文化上的渗透,去汉字化,把汉城改为首尔,申遗各种“发明”,就是韩国人走向大国必须要走的路,但越是这样,越掩盖不了韩国人的自卑心里,于是就干脆给自己国家冠一个大字,来给自己一个心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