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
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
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
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
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