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两名兄长都早逝无子嗣,就轮到了孝宗四弟朱佑杬。朱佑杬也死了,但有两个儿子,兴王长子朱厚熙也死了,次子朱厚熜就做了皇帝。虽然这个皇帝来的非常幸运,但朱厚熜登基后却毫不含糊。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嘉靖帝力革前朝时弊,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政治上集异纳谏,勤于政务,在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但在嘉靖帝统治后期,逐步丧失了进取精神,日益腐化,大兴土木。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爆发了“壬寅宫变”,几乎被几个小宫女杀死,此后嘉靖帝就移居西苑。当时,为求长生不老,嘉靖帝就以“吸风饮露之道”欲成仙。每天凌晨就命宫女到御花园采晨露,导致大量宫女累倒病倒。杨金英等数十名宫女就趁嘉靖帝熟睡之际,要把他勒死。
但由于打了个死结,杀不死他,就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这时有个胆小的宫女害怕,就报告了皇后。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全部凌迟处死,首犯被诛灭九族。这事被称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经过这一吓,嘉靖帝就干脆躲进西苑,独自清修去了。02有套完整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了大明朝基本的正常运转。嘉靖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今天的现代企业,依靠制度管理而不是人治。
只要制定了完整的制度,设置了合理的管理机构,有一帮人能够按照制度做事,公司就可以基本运转。老板甚至不必要监督和决策,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决策。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和监督不力,换换人就行了。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宰相,但每天需要处理国家大事400多件,阅读奏本大约在20万字。朱元璋不得已就用一些大学士来帮助处理政务,到了嘉靖帝时,内阁制度就像模像样啦,而且内阁大学士的级别也由五六品提升到了二品、一品,五府六部官员也要听他们的。
嘉靖帝选择严嵩为首辅大臣,这个严嵩说起来本事不算大,但很听嘉靖帝的话,也就基本解决问题啦。严嵩就像嘉靖帝的看门狗,嗷嗷叫的厉害,主人就知道来生人啦。在这样的制度和机制下,嘉靖帝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朝政还在继续运转。尽管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边患问题、有作为的官吏得不到任用等等,但还没有出现天下大乱的情况。
03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管理这个事也未必一定下手亲自干,做个甩手掌柜的也未尝不可。嘉靖帝喜好道教,道教的要义就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过多的人为干预。勤政是一种统治办法,撒手不管也未必不是个好办法。只要制度在,机制能够正常运转也还是很凑合的。既然没有兴趣管理政事,也就没有很急切的政治目标了。只要王朝不灭亡,自己的地位还在,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