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的外形、新奇的科技、令人满意的舒适度以及通过品牌认同来实现自我风格的彰显,这些都是大牌们选择一双球鞋的原因所在。当然除了本身的产品外,如何包装与推广也有讲究。乔丹的签约阵容中不乏克里斯·保罗、卡梅罗·安东尼等一线好手,比起阿迪的签约阵容也不遑多让。通过以自身影响力最大的篮球领域为支点,向外扩散影响力的策略使得乔丹品牌在营销上显得事半功倍。
而相比而言,李宁的签约阵容则要更杂。虽然从整个品牌影响力而言,李宁仍然以篮球鞋与跑步鞋为发力对象,也曾签下奥尼尔,并通过韦德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延伸了粉丝群体,但遗憾的是因为转型的失败导致这些好牌都并未发挥预想中的吸金提名作用,反而成为了其肩上的重担。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的品牌认同感已经很难与退役的球星相连,即使那个人是乔丹,也总有与年轻人出现代沟的那天。
因此这样以球星自身影响力起家的品牌年轻化是必要的,李宁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必然性。但是李宁的失误就像之前说的那样,还是太过着急,毕竟路只能一步一步走,饭也要一口一口吃。其次,我们也不得不考虑篮球的商业化程度与体操的商业化程度毕竟还是不同。虽然乔丹也代表梦一拿下奥运金牌,但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而言,职业化的NBA还是占据了其主要的价值来源渠道。
反观李宁,则更多的是在奥运会与世界杯赛场上的表现。体操运动的职业化程度低意味着李宁在退役后想要像乔丹那样以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为原点来持续打造品牌影响力会更为困难。但李宁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毕竟在2010年之前他确实做得很成功。可惜的是,篮球迷们在中国与美国的基数十分庞大,人们出于对篮球的热爱因此对退役后的乔丹依然尊敬有加,认可其品牌高大上的属性,并具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但当从事体操运动这个更具有国家属性项目的李宁一旦决定脱离狭隘的民族品牌概念而走向更广的世界品牌概念时,其用户的粘性就很自然地被削弱了。毕竟70、80后的用户一方面是出自对其产品的认可,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李宁本身为国争光的认可。在年轻人中关注度远低于篮球的体操项目曾经的王子退役时,或许他们都还没出生,又何来多少认可感可言。
要知道乔丹退役的2003年可是要比李宁退役的1988年整整晚了15年。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目与时间也是明星运动员自身品牌渴望用户实现过渡所要面对的痛点。另外,乔丹品牌虽自成一脉,但说到底毕竟还是耐克旗下的子品牌。换言之,他的发展与运营是可以借助耐克这个优质平台来得以实现的。从概念设计、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前期推广、中期运营、后期总结,任何一个环节上耐克都拥有了极有经验与能力的人才,当然耐克也从不缺少庞大的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