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捉放曹》到《铁龙山》整部三国的故事在京剧中都体现,如《跃马檀溪》、《龙凤呈祥》、《单刀会》、《定军山》、《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等。河南的越调大师申凤梅以专攻诸葛亮戏《收姜维》、《诸葛亮吊孝》广受欢迎。戏曲中的大量故事都来源于《水浒传》、《说唐全传》、《杨家将演义》、《三侠五义》、“三言二拍”等古典白话小说,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或者取材于元杂剧如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还有取材于现当代文学的如沪剧的《雷雨》。
戏曲还来源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黄梅戏《天仙配》,豫剧《风流才子》(唐伯虎点秋香)。戏曲植根文学加以改编,给大众不同于读书获得的直观审美体验。戏曲来源于文学,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在戏词上尤为体现,如评剧《花为媒》的《报花名》、《闹洞房》两折的戏词以整齐的押韵与华美的文字广为流传,再如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郭德纲常说想要蟒袍?蟒袍是什么?有何特殊意义?
蟒,不是蟒袍。蟒袍,是指明清贵胄的正式袍服,因为皇帝穿的是龙袍,印织有五爪金龙,是皇权的象征。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是次一等的亲王、郡王、公、侯等人的朝服正装,其它人穿,属于僭越,要被冶罪的。而蟒,是梨园界的行话,专指的是戏装袍服。当然也只是戏剧里有官身的人物所着袍服,但因其型制和纹样,脱身于古时的“蟒袍”,故而在业内被称为“蟒”。
因其制作精良、繁复,工艺成本高,又加上市场极小,仅为特定人群(戏曲演员)服务,属于极特殊的定制服装,有此门手艺的匠人目前也极其稀少,所以价格很高,几万很平常,有的动耴十几万、几十万,己经算是奢侈品了。而郭德纲做为一名戏痴,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人所共知,另外还有一个麒麟剧社,对各种蟒的需求,那是相当地强烈。
做为一个民间艺人,没有传统国营团体的家底,只能靠自己置办,而不蜚的价格,估计让老郭也肉疼,所以,才会以玩笑的口吻,告诉儿子徒弟们他的喜好,反正也是送礼,不如送自己需要的,至少儿子和几个爱徒有这能力。这也侧面证实了老郭对戏曲的痴迷是认真的,从精力到物质,都投入不少。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戏曲今天的低潮,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尤其民间戏曲,受到各种经济制约,大多举步维艰。
郭德纲要的那个蟒究竟有多贵?郭麒麟为何不给他买?
郭德纲想要的那个蟒,是蟒袍的简称。蟒袍,又称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最初是古代官员的礼服,所谓蟒袍加身,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名利双收。样式庄重,寓意吉祥,图案不同,级别不同。后来演变成我国戏曲表演服装的专用名称,戏服的一种,称之为蟒袍。蟒袍有多贵?其实也没多贵。几百块,你就能从网上买一套,当天晚上就能穿着到村口搭个戏台唱起来;几千块,你也能订购一套乍一看档次不低、摸起来质感勉强过得去的蟒袍;几万元,你能得到一件做工精巧,彰显绣娘个人风格及高超技术的蟒袍;十几万,你能看到一件从选材到工艺、从版型到刺绣各方面都属上品的蟒袍;再往上,就是郭德纲那件六位数的镶钻蟒袍了。
这个价位、档次、水准的蟒袍,老郭显然不止一件。他爱好这东西,就像相声皇后于谦爱好遛鸟斗蛐蛐一样——据说于老师的鸟笼都得20多万。所以你要问蟒袍有多贵,那属于一个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从材质到做工,从工序到手法,不同价位都有不同的讲究。拿梅兰芳先生来说,他唱《贵妃醉酒》时穿的那件苏绣京样蟒,金丝就用了好几斤。
你这价格怎么估?不过,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制蟒工艺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基本上十万块钱以内就能置办一件行内人能看上眼的蟒了。如果再往上要价,那就属于品牌溢价范畴了,跟超级豪车似的,不仅有卓越的性能,更附加了身份地位。郭麒麟为何不买?郭麒麟在郭德纲的悉心教育下,对传统礼仪、长幼尊卑等多个方面都比较重视。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郭麒麟,往往给人一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感觉,在礼节方面,更是从来未见僭越逾矩之处。
如此承家风、遵家训的孩子,为何独独不见他给父亲买一件他最爱的蟒袍?并且父亲在个人社交平台和镜头前不止一次地谈及此事?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郭德纲并不真想让儿子买蟒,只是将这事当成一个包袱或者典故,抛出去让观众乐呵,也在某种层面上有意无意暗示儿子工作之余多回来看看,多在家呆呆;其二则是郭麒麟的周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