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道生却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观点!当时京城建康的僧人们拘守经文字句,把道生视为大逆不道,把他逐出建康。道生法师来到了苏州虎丘,仍然坚持他的观点。相传他对着虎丘的山石说法,山石也为之点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
"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这是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黄河三门峡,有感大禹治水的伟绩,即兴述文并命大臣魏征勒于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的中流砥柱石之上的千古名篇。砥柱位于黄河三门峡的激流之中,冬季水浅之时,露出水面两丈多。夏秋洪水季节,经骇浪不倒而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黄沙的冲击,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数千年来,它默默的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和大禹的传说。3那么问题来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首先,我们从史料判断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那个年代到底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熟知的《山海经》是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古籍,西汉学者刘歆研读后在他著的《上山海经表》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远古时期,一场毁灭性的洪水泛滥于整个华夏,人民的家园被毁,只能勉强在山洞里蜗居,在大树上建巢。
鲧(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夏氏族成员)不擅长治水,所以尧帝让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团结了华夏先民,促进了夏族农林畜牧业的发展,为夏朝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也有描述: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尧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洪水依旧。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
鲧的儿子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禹聪敏机智,吃苦耐劳,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堵塞的川流疏通。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三门,凿五岳。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