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对穿鞋更有严格的限制。文武各官及士可以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官员穿的鞋子必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厚度, 外涂一层白粉,因而又称“粉底皂靴”。在京剧中我们是可以经常看到的。而女鞋以尖形上翘的凤头鞋最为流行,鞋边上还有精美的刺绣。皇宫的嫔妃、贵族妇女穿。特别清朝时候出现了旗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花盆底鞋。
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现在清朝的宫廷剧经常出现就是这样的鞋。看看与此同时的欧洲的中世纪及其近代中国养蚕的技术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的,后来传到了欧洲。在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大批随军的手工业者被俘虏,很多技术也传到了欧洲。
这无疑增加东西文化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首先是从拜占庭帝国开始的,因为其地理位接近于东方。拜占庭首先摆脱古希腊和古罗马只穿凉鞋的传统,有着强烈的东方色彩。特别是鞋头一看就是有唐朝云头锦履的影响。鞋帮不高、浅口,也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在鞋面上装点着珠宝具有典型的拜占庭的特色。看起是尖细秀巧优雅而豪华。游牧民族和欧洲北方一般鞋的特点都是高帮皮质的靴,与东方的特色非常明显。
拜占庭制鞋业迅速发展,后来传至整个欧洲,这也影响了欧洲的鞋式的特点。当然,罗马教廷在中世纪的欧洲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及其生活也是非常优越的。大小主教们穿的鞋也当然得要丝织品做的了,显得更加的华贵。下图是多伦多的贝塔鞋博物馆展示的宗教鞋相对于中世纪的广大穿不起鞋的穷苦平民来说,罗马教士的鞋真是太奢侈了。
我们可以从代表典型的中世纪绘画风格的《奥托三世的福音书》(11世纪初, 现存于慕尼黑州立图书馆)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平民是不穿鞋子的,哪怕在劳动的过程中。所以,鞋子只是在中上层人群中间流行。当时的骑士是穿具有欧洲特色的铁质战靴的。从下图这件铁质来看,当时中世纪的虽然在穿的上面落后,但是在炼铁冶金方面,特别是打造盔甲上是领先的到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欧洲资本开始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鞋业发展非常迅速。
这时候对比较而言,中国明清的鞋文化就开始显得落后了。又因为当时欧洲国家众多,生活习俗也不一样,所以鞋的样式也不一样,风格各异,百花齐放。主要介绍一下高跟鞋的产生。欧洲鞋发展最有特色的就是高跟鞋的产生。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四“太阳王”(Roi Soleil),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更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