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灌溉农业以前一直是居于世界之前,所以,在制鞋上就可以表现出来,不仅分类样式多,而且数量多,人人都能穿上鞋。三、鞋子的繁荣阶段唐宋到以后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用“鞋”来替代“履”。鞋这个称呼才真正出现。到了隋唐,这是政治的开明带来了鞋文化的一个发展。唐代以前,官员进入宫殿是要脱鞋袜的的,这一传统曾经影响着日本和韩国,至今对于亚洲周边的一些国家(泰国、越南)还有影响。
到了唐代以后官员都可以穿着靴子进朝廷。而且妇女也可以穿靴子,对穿鞋的要求少了。加上农业和种植业,各类纺织品如锦、丝、绫、麻等布帛很多,于是唐朝出现各种各样的履。现介绍最有名的几种:云头锦履:用布帛为材料,鞋首蓄以棕草,使其高翘翻卷,形似卷云。男女均可穿。下图,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以变体宝相花纹锦组成,锦为浅棕色面斜纹,由棕、朱红、宝蓝色洒线起斜纹花,宝相花处于鞋面中心位置,鞋首以同色锦扎成翻卷的云头。
重台履:一种高头鞋履。履头高翘,为圆弧型。也叫笏头履。穿这样鞋就可以避免走路时候踩到袍、裙边而摔倒。唐代贵族男女此时开始流行着胡人的毡履,例如最著名的乌皮六合靴。它是皇帝及其官员穿的,当时盛行一时。也是从唐代开始,黑靴成为官员正式的场合的标准用鞋,影响到了以后朝代。直至今天在正式场合男子也要穿黑皮鞋。
宋代的鞋式沿用唐代用。加上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社会上开始出现专售鞋履的铺子。宋朝最有特色的就是 “三寸金莲”产生。关于妇女裹脚的起源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南唐李煜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窅娘用帛布裹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并在六尺高的金莲花台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得名为“金莲”。宋明时期缠足仅限上层社会,且这个时期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并不同,宋明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并不弓弯。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因为当时上层社会,男方从相亲到洞房“只见脚不见面,只见鞋不见人”。追求的是一双纤细的小脚,缠足鞋的尺寸和制作精美程度,成为女性是否心灵手巧、美丽过人的重要标志,所以就成为女性的的审美标准。
这种社会风气驱使当时的女性以拥有一双金莲脚为荣。导致于以后裹脚愈演愈烈,直至成了病态的审美标准,妇女深受其害。康熙三年,康熙皇帝曾下诏禁止,违者拿其父母问罪。但此禁令仅颁布了四年就被迫撤销了,不仅如此,旗人女子也开始东施效颦。顺治皇帝曾下达“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的禁令,也未起到效果。我国古代“金莲” 有“鹅头金莲”、“柳叶金莲”等三十多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