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小西门在现民主路与红旗路交汇的花园以东,那时小城门内是一个大杂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靠卖零食、剃头为营生的;还有几家说书的。这里就是老百姓们常来听书的地方,那时常说的书目有《三剑侠》、《隋唐演义》、《杨家将》等。现在的中山路(冬秋图),为过去西门现在的车市巷,就是过去西门外围南门南门就不用说了,即便是现在,也是乌鲁木齐地标位置,也是乌鲁木齐名气最响亮地方,跟大十字、西大桥、北门等均是乌鲁木齐最知名地名。
但是,过去南门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旧南门,可不是在现在的南门处,而是在老体育馆一带,朝东开,城墙是夯土结构,高三米多,厚一米;二是新南门,位于现在南门人民剧场一带,门朝西开,城墙已为青砖。当新城门启用后,旧城门并未拆除,仅是关闭了。新旧城门均为砖灰色。城墙每隔一截有个瞭望台,城墙一直延续到大湾附近,没有豁口。
早上开城,晚上闭城。当所有城门都紧闭时,便形成了围城,俨然一座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那时,南门城外条件不太好或外来人口居住地,被城内人称为“南关”,自此越往南走,人丁越少。城外人多以种菜、摆小摊、出苦力为营生,时常进城揽活;城内人多为大商贾和世居者,很少出城。当时,马路都是土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六根棍(马车)”。
娱乐生活也很单调,人们常到马市(现新生巷)看斗鸡。有一年,大十字附近有家大店铺里放了台话匣子(留声机),可谓时髦物件,马永基约上伙伴争着去听个究竟话匣子里果然没有藏人。 解放前的乌鲁木齐南门和现在的南门北门古时候有八个门如果想了解北门的历史,应该先了解乌鲁木齐的历史。据《西域图志﹒卷之十﹒疆域三》里记载:“山北准部(天山北麓准噶尔库本诺雅特部)逐水草,无城郭,史传所称,古今不爽。
”这部清代官方权威的地方志告诉我们,从两汉到明,乌鲁木齐这片在蒙古语里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这块地域一直都是作为牧场,历史并不辉煌,没有城郭存在,更无所谓北门。《西域图志》又记载:“乾隆二十年正月(公元1756年),大兵进讨准噶尔,噶勒丹多尔济率属,望风降,地皆内属。有旧城,周可三里,赐名迪化。别于旧城北建迪化新城。
”新建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城有四座城门:东惠孚、西丰庆、南肇阜、北憬惠。官方志记载的北门憬惠门终于出现,然而它不是唯一的北门。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清政府改设直隶迪化州,对迪化直接领导,并在距新迪化城三十里地(今乌鲁木齐河西岸)建巩宁城,即今天位于新疆农业大学一带的老满城,城内驻扎满营兵眷。
这座城也有四座城门,其中北门叫枢正门。另外,由于屯政需要,迪化周边又建六堡,每堡都有四座城门,其中北门分别为:拱化门(惠徕堡)、正衡门(屡丰堡)、奉朔门(宣仁堡)、阶平门(怀义堡)、永贞门(乐全堡)、翊辰门(宝昌堡)。迪化城的北门一度达八座之多,迪化也前所未有地兴盛起来,不断有外地移民到此谋生,繁华渐渐盖过素有“旱码头”之称的古城奇台,成为全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新疆建省后终于成为首府。
然而,诸多的北门并没有因为迪化城的繁荣而完全保留。1864年,巩宁城毁于战火,十多年后于迪化城东建新满城,供清军和随军家属驻扎,存在近百年的老满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枢正门不复存在。如今,因屯政设立的六堡也找不到所在,它们的北门也消亡在历史的深处。只有憬惠门作为迪化城的北关一直存在到解放后,后因城市扩建拆除,这是让众人记忆最深的北门,也是如今乌鲁木齐人所说的“北门”的专指。
据《乌鲁木齐掌故》的作者刘荫楠在书中介绍,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全城有东西南北4个正门,其中北门在现健康路北端、北门花园以南一带。北门的修建也是有故事的,因为当时的“小十字”是丁字街,从大十字到北梁(现民主路)再向北就不再通,被一条土梁挡住了去路,土梁高差约20米,修建北门时就拐弯了,所以北门和南门并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