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在战后,美国国会立即设立了珍珠港事件联合调查委员会,经过近一年的调查,得出结论,罗斯福及其高级幕僚并未“欺骗、挑衅、煽动、引诱或胁迫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是美国的制度因素,让媒体、公民“怀疑一切”成为质疑权威的自由利器。不幸的是,关于珍珠港事件又一次躺枪,许多阴谋论人士和历史修正主义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在《珍珠港的出卖》一书中认为,美国情报人员破译了日本代号”Z作战“的海军密码。但罗斯福故意扣押不发,使珍珠港守军一直蒙在鼓里,罗斯福拼命想把美国拖入战争,为的是让美国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变。美国史专家查尔斯·比尔德和著名作家约翰·托兰等人分析认为: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
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又将3艘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并通过秘密渠道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以上这些美国人“自揭家丑”的种种附会引言说法,常常言之凿凿,却最终查无实据,但却给了“阴谋论”、“骗局说”以推泼助澜的作用。三是日本人的如获至宝。多年来,一些日本人至死不悔为日本军国主义鸣冤叫屈。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阴谋,他们坚信这样一种说法:美国人为了参加二战,故意诱导日本人发动珍珠港事件!美国《洞察》杂志2011年夏天刊出的一篇文章耸人听闻,竟然说是潜伏在罗斯福总统身边的苏联间谍故意制造了珍珠港事件,从而将美国拖入战争。
这篇报道让日本媒体如获至宝,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珍珠港事件是阴谋,日本反而是战争受害者的依据!对于美国人“自揭家丑”的行为,更有部分日本人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一些所谓专家、学者更是对此大肆渲染,旁征博引,《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和《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作者实松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均在自己的著述中称美国人事先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企图,暗示日本是在美国人“诱惑”下被迫发动了珍珠港事件。
他们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说法,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以解脱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恶。3、“骗局说”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国际翻版关于珍珠港事件的几个巧合因素,如“破获密电”、“医护人员发放大量用品”、“三艘航母恰好不在港内”等等附会之说,实际情况则是:“破获密电”确实有,但仅仅是对日本战争动向的了解,至于预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样精确的情报更是无稽之谈;“医护人员发放大量用品”,也是在美国政府防备战争的正常范围,是在获知日本“南下战略”动向的军方应有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