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根据乌进孝上贡的货物来看,他的田庄很有可能在北方,尤其是在东北。那么,东北又不是江南还有梅雨季节,怎么可能从三月下雨到八月,没有连续晴过五天。
而九月的冰雹,又怎么可能涉及范围高达一千三百里地,就算三四十里都是很惊人了。看看,乌进孝摆明了就是当面说瞎话。他为什么敢这么说?就知道第一贾珍根本不懂田庄的事情,第二贾珍也拿他没什么办法,换一个人解体乌进孝,可能贪污更多。一个管家贪污到敢在主子面前信口胡说,可见贾府乱到什么地步。此时的贾府,就是一个大家捞钱的场所。
王熙凤、贾琏、大管家等人利用权力大捞特捞,普通仆人哪怕是看门的仆人,也想方设法捞一些,刘姥姥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给钱,看门的都不理会她。甚至连贾宝玉的小丫鬟芳官,在怡红院还没站稳,就可以同柳家的勾结,搞利益输送了。任何一个大家族再有钱,也架不住这么多人来贪污刮钱的。就算贾府每年有100万两银子的收入,在这伙蛀虫面前,也仍然会经济困难。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从秦朝时就确立了,而确立重农抑商国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重农”十分好理解,毕竟没有人种地,国家就没有粮食吃。那为为什么要“抑商”呢?原因就是为了“重农”跟“重战”。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业过于发达,那么百姓就会都去搞商业,农民和士兵就没有人愿意去干。如果一个国家商业氛围过浓,那么百姓就会不听朝廷号令,商业寡头就会跟国家争权夺利。
《商君书》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上面这段话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世上最苦的工作是当农民,最危险的工作是当士兵。要让百姓去做最苦的工作,干最危险的事,国家就要讲求策略。
人的本性是这样的,活着就要追求利益,死了则考虑身后名声。人民的名利从何而来,国家必须要好好思考。利益从种地而来,那么百姓争当农民;名誉从战功而来,那么百姓人人都是敢死之士。秦国变法后,以“农战”为中心,全国围绕着农耕与战争转,为此专门颁布了《垦草令》、《农耕爵》、《军功爵》等法律。俗说话“惩恶才能扬善”,为了确保人民人人都志心于农耕和作战,就需要打压五类社会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