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提高农民、士兵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打击以商人为主的蛀虫,双管齐下自然能更好的推行农战国策。 《商君书》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上面一段话翻译今天的话来说:使用儒家的空谈游说之士,那么民众就会四处游荡轻视君主。
重用那些隐逸之士,那么民众就会疏远君主并且诽谤君主;重用勇士侠客,民众就会争强好胜不守法。手工业者被任用,那么民众就轻浮好动而喜欢迁移。有钱的商人生活安逸而且赢利,那么民众就会依靠他们而议论君主。如果这五种人被国家选用,那田地就会荒芜而军队的战斗力会削弱。由此可见古代为了保证百姓专心于农业和军争,就必须打压商人,否则百姓就不会去干最辛苦的事(务农),做最危险的工作(打仗)。
那么重农与重商可否同时发展了,商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不能!《商君书》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上面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农则不能重商,重商那么农业必定不兴旺。农业艰辛,从事农业的的人多,买粮食的人少,那么农农就会吃亏,商人就会赚农民的血汗钱,长此以往国家必定穷弱至灭亡。国内发展商业一成,那么农业就会削弱十二成;国内发展十二成农业,那么可以从国外赚一成商业回来。如果一个国家喜欢发展商业,那么商业、农业两败,国家穷弱至亡。
如果一个国家喜欢发展农业,那么国内商业、农业两兴,国家必定强大。韩非子更是直接尖锐的指出: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也就是说:国家富靠农民,国家强靠士兵,但是国君平时看重儒生,冷待农战之士,豢养门客侠士。
如此作法,想将国家治理得强大是不可能的。国家太平时厚待儒士侠客,国家有难时派农民、士兵上阵,平时获得利益的人在战时没用处,战时上阵的却在平时却没有获得利益。古代由于受条件限止,只能重农重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抑商,否则国家必定削弱至亡。两宋兵魂销尽国魄空是最好的例子,宋朝的商业、儒学是最发达的,但是对外战争是最差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