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文学水平是否比古代下降?
文化倒退是自然规律,把历史纵深拉开一看就是。诗经,两三千年前老百姓的口头文学,民众相互传唱的歌谣,但它是中国诗歌的元祖,无法超越。唐诗,将诗歌发挥到极致,后人学都学不出!宋词,诗差点,但词厉害,元,时间短外来人,但还有曲,明,诗词曲都不行了,但小说了不起,再往后到了清…有人总结,清朝对联可以!再到民国,一大批国学大师,到今天,科学家多了,文学家少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样子?
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样子其实是有模版的,塑造林黛玉的模版就是古典仕女画。被称为从书中走出来的87版林黛玉,就是按照古典仕女画中人物去化妆造型的。另一位饱受诟病的林黛玉扮演者蒋梦婕的剧照,似乎比陈晓旭的定装照更加接近古典仕女画中人。然而,在真实生活中两位林黛玉扮演者却都未必真的就是定装照上的古典美人儿一般的存在,其实她们的容貌气质与真正的古典仕女画中人是存在不小差距的。
陈晓旭的面相特征是“骨相”硬朗的,锐利的。蒋梦婕的气质中,比陈晓旭多了一份娇柔,其实在真实生活中的相貌陈晓旭与蒋梦婕是何其相似。或许,这才是茫茫人海中“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林黛玉,然而这张真正天然江南女子的脸可能真的很难入了你的法眼。想象一下,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人间烟火之中普通的杭州小女子,只要稍微在摄影棚中给到一点点光效和让她略施粉黛,她才真正是古典仕女画中人。
在真实生活中,有着这样沉静雅致的美好气质的女性才真正是古典仕女画中人。在个人的心目中《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就是这样的江南女子,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江南女子骨子里所特有的那一种神韵,是只有生长在苏州天堂的女性DNA里自带的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好。只有这样的一种独具江南女子特色的美好,才会让成日在京都的大宅深院内帏美人儿堆中厮混的贾宝玉见了觉得似曾相识,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什么是诗?怎样的文字才算作是“诗”?
诗是抒情言志的!诗离不开一句话_诗情画意!诗要有情感在里面,更要有读之如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好的诗词充满画意般的美丽!但好的画作也会充满诗情般的浪漫。诗情画意离不开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那么你就不知诗为何物!古时人们会把诗看作是文化精髓。诗是文言文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刻画表达。以精练的缩写方式,做到用词巧妙,运用情调展现,把意境如身临其境的刻画出来。
诗其实也是文化的艺术表现!以优美的韵律方式,和谐的表达出来。律的起伏相对的优美,韵的句式力量与朗朗上口。这就是格律的重要性与韵脚的重要性!诗是生活当中记录美好瞬间的文体修辞!诗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言志表诉!诗是一缕美酒的飘香,等代你的嗅觉!诗是意像之画!能够美好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更是充满了无限勾思的想象力!诗离不开一颗玲珑的心,更少不了巧妙地推敲。
你对出过最好的对联是哪一个?自己十分得意,他人赞不绝口?
平时喜爱吟诗作对,比较认同主流意识,即对联须讲究格律对仗用典。对联是诗词之余,也是源远流长,古色古香,几千年来,脍炙人口之作,不可胜数。一幅好的对联,是思想性、艺术性,能高度统一和谐的,那些所谓的只讲“意境”,而无格律对仗的,根本就不是对联,充其量就是对句,有的对句都说不上。严格地说,真有损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祖先遗传下来的美好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去找理由和借口,不好好学习和努力传承。这里可能有个误区,有些流传下来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家之作,也是没有格律的,有对仗不严谨的。这就给某些人,开了个方便之门,认为可以不讲格律对仗,只要有意境就是好对联。其实,这里有几个原因:一,很多是奇句,绝句,根本就无法对,很少能对,有的勉强能对,必然影响艺术性。
如“妙人儿倪家少女”、“南人北相,室中小偷偷偷偷东西”、“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等等。这类奇句,能对好确实不易,有的勉强能对上,思想性艺术性都打了折扣。二,有的是在流传中,被误了,被修改了,而并非原句。三,本来就有对仗句、对偶句之分。隋唐以前,大量出现在诗文辞赋中的,大都属于对偶句,那时格律诗还没有定型。
为什么现代人写的诗即使很工整,句子也很美,我却总感觉没有古诗的那种韵味?
唐诗宋词,源源千载,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标志……大浪淘沙,上千年的沉淀,将人们思想的认知过程夯实,留存心底,坚不可催。并被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用各式各样的赞美和争鸣,打磨得同体透亮,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是绚丽无比的状景。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即有滚滚浪涛的推崇,又有自身光艳的效能。现代人,还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