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主要是指人的肾气,外因是外感六淫、疮毒之邪,以及肾毒药物。肾气充足的人,即使存在外感六淫或疮毒之邪入侵,肾毒药物常规剂量的使用,也不会发生肾炎。这种认识符合《素问·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而肾气不足之体,在外感六淫与疮毒等侵袭下,病邪可乘虚而入,导致肾炎的发生。邹云翔教授所述之“肾气”,指人的体质、肾的气化、人体的正气等功能。
邹云翔教授曾说,暴病多实,久病多虚,肾炎也是如此。多实不是皆实,实中常夹有虚象;多虚不是均虚,虚中亦夹有实候。因此,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的治疗,是从虚治,是从实治,还是攻补兼施,不是从急慢性来区分,而是依据辨证来决定的。虽然纯虚纯实之证亦有,但大多是本虚标实证,特别是慢性肾炎,因此务必重视扶正祛邪。根据不同病程,不同病情,虚实之间孰轻孰重而灵活处理。
由于慢性肾炎发病原因主要是肾气不足,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维护肾气,加强肾脏气化功能为根本原则。损害肾气之药物,克伐肾气之方剂,是治疗肾炎所应绝对禁忌的。维护肾气的措施,主要是一方面在用药上常在辨证中伍以益肾之品,如川断、桑寄生、杜仲、枸杞子、地黄、玄参、山茱萸之类,而又根据患者某些体虚正亏的具体表现而注意扶正。
如容易感冒的要注意补气固卫,玉屏风散进治等;另一方面主张忌用损伤肾气的药物,防止克伐肾气的方剂,避免过用苦寒、辛凉之品。必须用时,时间宜短,剂量要小,同时要注意适当的配伍。如黄柏与苍术同用,知、柏常配肉桂,川连伍以吴萸等。西药中损害肾功能的抗生素等药临床要慎用、少用,尽量不用。对慢性肾炎已存在肾损害者,更应注意维护肾的气化功能,切忌一味攻伐。
肾功能受损时,其病变之本是肾气虚损,而水湿、湿浊、湿热、血瘀等即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肾衰发展的病理因素。治疗原则当维护肾气,治病求本。临证中权衡标本缓急,辨证施治。一般病情稳定时,以扶正维护肾气为主,佐以和络泄浊祛邪;标急危重时,以祛邪为主略加扶正,通过治标祛邪,清除可逆因素,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对存在肾损害者可使用制首乌、菟丝子、冬虫夏草、太子参、连皮苓、茯苓、泽兰、泽泻、车前子、制大黄等,其补气不滞、滋肾不腻、温阳不燥,祛邪不伤正气,平补平泻,缓缓图治,而达延缓慢性肾衰进展速度的目的。过用补益,易滋腻助湿,妨碍脾胃运化;过用峻猛泄浊,则可致肾元受损,雪上加霜。故宜补肾中兼以健脾,淡渗利湿中配合缓泻泄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