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地广人稀,方圆百里之内以二十五户人家为单位,找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层的学校,叫做“塾”。想来这“塾”的规模也堪可观,如若是每户有四、五个学龄孩子(在非计划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学生呢。庠(xiáng阳平 ):也是个形声字,“广”字就跟房屋有关。根据《礼记·学记》的描述,“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
所谓“党”,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称乡党,这样的规模,大概是二十个“塾”。在夏、商时期(距今4000~3000年前),庠就已经广泛存在了,可见中华教育体制之悠久。序:本意是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也做为学校的别称。《周礼》记载:“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序”那时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其部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
东汉大儒郑玄解释:“序,州党之学也。”庠、序在古代并称为学校,也有解释为:“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时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说(《说文》)。总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规模更大的学校。泮(pan,去声)宫:是贵族子弟学校,大概贵到诸侯级别。《礼记·王制》:“诸侯曰泮宫”,所谓“泮水”,反映了当时的礼制,诸侯创办的学校建筑格局只能是三面环水。
这类学校注重的不是规模,而是地位和档次,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生员入学也称“入泮”。辟(bi,去声)雍:《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谓“辟”,汉班固在《白虎通·辟雍》的解释:“辟者,璧也。”它象征着天圆地方,又有流水环绕,意喻为阴阳拱合、教化流行。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
你家乡的葬礼风俗是怎样的?
我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我来谈一谈苗族当中的黑苗,他们的老人去逝之后,是如何安葬老人的。其实,黑苗老人去逝,葬礼程序大致与汉族操办的程序差不多。相似的情节我就不必赘述;在此,我单讲黑苗在老人去世之后,先生为逝者超度、以及葬礼的全过程。黑苗老人去逝,事先请先生为逝者择好安葬日。安葬期同样有假三天、假五天,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来安排人为逝者守灵天数的长短。
在守灵期间,丧主不请先生为逝者起经,夫妻更不能同床睡觉。临到要安葬逝者的头一天,丧主才派人亲自去接先生。当晚,先生来了之后,在棺椁一侧安上一根长櫈子,櫈子中间摆上升子,升子中央插上三柱香。长櫈子的两端摆上好几只碗,碗里面分别盛上米饭、酒、猪肉刀头、鸡肉等食物。先生为逝者超度时的道具:一把弯刀、七根长茅草、一对木卦、一根竹响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