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懂诗词的人看思想文理,不懂诗词的人看格律?
诗是多种文学载体的一种。她本身又有不同的体裁。如《诗经》"风,雅,颂"的"风"就是各地的民歌。到汉朝的赋,唐前的古风,再到唐朝的格律诗(近体诗),近现代的白话诗,散文诗等等。无论各种体裁的诗,都要注重思想文理。也就是诗要有诗心❤。要有主题,要言之有物,而不是无病呻吟。就如同人的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也。
没有灵魂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诗也一样,她就是个载体。因此,会看诗的人首先看思想文理,是没有错的。如果诗的作者写的是格律诗,在看了诗的思想文理之后,再看该诗是否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如果不符合格律诗的平仄,对仗,粘连,韵律等。看是否能改,如果不能改,就可以作为古风对待。但,应该去掉格律的冠名。诗作为唐朝科举取仕《进士科》的考试科目。
为了评分,制定评分规则,并逐步修改完善。这些规则并不是很好掌握的。考试中举也很难。如诗圣杜甫,孟浩然等就没考上,李白更是不去参加高考。连她宰相孙女的妻子屡次相劝都不参加高考。尽管杜甫屡试不中有各种原因,格律难掌握也是不可否定的因素。古代没有电脑,手机,没有《诗词格律在线检测》。就拿平水韵106个韵部,共九千多字,接近一万字。
每个韵部分了若干字。随便拿出一个字,让你不借助韵书,就回答出该字是什么韵,是平是仄,恐怕很难做到。更不用说喝酒即席赋诗,或斗酒诗百篇了。正是如此,李白律诗写得少,古风多。即便是盛唐科举取仕考格律诗,也有很多人写古风诗。为什么?就是不拘泥于格律,不用平仄选字去填空。不用担心出韵,更不用担心高考落榜。由此可见,无论使用何种诗的体裁写诗都首先要注重思想文理,如果你是格律诗写作者,也必须符合格律要求。
女人不化妆不买东西一件衣服穿好几年,这种女人过日子有意思吗?
我婆婆,在工地上班,工资挺高的,比一般农村妇女能挣钱多了,工资更是我公公的两三倍,但是她一辈子没擦过化妆品也没买过衣服,她的衣服、鞋,都是她姐姐和妹妹给的,每年外婆还给她买衣服,外婆也给她衣服穿,所以她那些衣服都是不新不旧,有的还很老气,但是她很喜欢,总之不要她自己花钱,都是好的。她很会挣钱但是从来不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特别会过日子,家里的零食牛奶都放过期,也从来不贪嘴,有个素菜吃吃就行了,咸菜吃的最多,家里买的鸡鱼肉蛋那是给她老公儿子媳妇吃的,她是一口都不吃的,除非放坏了发霉了没人吃的时候她会拿过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