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你觉得意境和格律谁更重要?
关于诗词创作,意境和格律孰轻孰重,是两个永远也理不清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学习诗词创作多年,拙作上千首,就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不喜勿喷。一、诗词应以意境为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不朽的经典。何为意境?简言之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好的诗词,作者寥寥几笔便可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卷,观者为之动容,引起共鸣。
没意境的诗词句子缺乏灵性,言之无物,食之无味。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不可或缺,意境的深浅高低,在于创作者遣词造句能力、炼字技巧的运用。在头条诗词圈里,人数众多,诗作如云,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二、格律不可轻废前面说的意境为先,并不是不顾格律,随意发挥。当然,两者兼得自然是最好不过。
格律看似繁琐,其实熟悉了便觉得通透。格律是古体诗的基础,古人深谙音韵平仄之美,才写出传世佳篇。譬如,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才华横溢,一生创作诗词甚多,而且深谙格律,但他偶尔也会写“出律”诗,他并不是不懂格律,而是正因为懂,所以才想尝试破格律以创新,让诗句达到更深的意境。我很赞同这种先立后破,再破而立的观点,既不顽固守旧,也不肆意张扬,创新是一步一步中摸索前进的。
现代人写诗词需要遵循传统格律吗?
现代人写诗词,需否依传统格律,老生常谈了。恕我资质愚顿。在此请教题主这位“音乐人”几个问题。前两年,央视开了一档叫《朗读者》的节目,带动了全国的诗朗读热潮。广州的学校也借势举办了很多诗朗读的比赛。我有幸当了一个区小学生赛的评委。进入决赛的二十四队当中,除了一队选诵余光中的《乡愁》,还有一队选诵《弟子规》外,其余的全部都是选诵唐诗宋词,她们也包揽了前两名。
如果说传统格律已不适合当代人语音,请问这些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背得朗朗上口,而到了你们这些所谓“音乐人”、“创作者”就变成了坳口异常呢?说回我自己,虽然不敢与《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比,但读唐宋诗词时,总能不自觉地记下一些句子,反之采用新韵的诗词,我一首都不曾记下。好吧,我们说流行歌曲,这些年,依唐宋诗词谱曲的作品也有不少吧,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般的长调,也能被邓丽君、王菲唱到家喻户晓。
今天创作诗词还有必要讲格律平仄和韵脚吗?
诗词格律自古代传下来有它特定的韵律美、回旋美,这是古人千百年来探索的经验,所以我认为作诗对于格律平仄跟韵脚还是很有必要的。诗分为古体诗跟近体诗,而近体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格律诗,因为其平仄运有一定的规律,所以被成为格律诗,而古体诗不如格律诗那么严谨的需要一定的平仄格律,而格律诗则需要一定的平仄规律。写诗的话有两种格式,可分为“新韵”跟“平水韵”,现代读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而是古代是《平水韵》分为“平上去入”,如果我们现代人按照《平水韵》的韵母表去检查古人的诗是否合韵律就会发现它基本上是合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