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赵匡胤是一个很注重维护皇权的人。虽然说赵匡胤很喜欢赵恒,可再怎么说赵恒也不是他的儿子,他难免会揣度赵恒这个举动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阴谋”,赵恒此举究竟是自己无意为之,还是赵光义背后教唆所致?是不是赵光义在试探他?如果赵匡胤想到了这一层的话,那他当时的反应可能就不是“奇”,而是气了,也会用冷冷的语气问赵恒:“当皇帝好不好玩?”赵恒恐怕也没有想到,他儿时说了一句“听天命耳”,后来竟然一语成谶,他还真当上了皇帝!开宝九年,赵匡胤于病重之际屏退众人,单独召见赵光义,随后崩逝于万岁殿,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赵匡胤竟然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倒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二人见面之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赵光义对此当然也是讳莫如深,于是便有了“斧声烛影”之说,意即赵光义弑君夺位。
赵光义于976年即位,崩于997年,在位21年,随后将皇位传给了赵恒。赵恒是赵光义的三儿子,但是长兄赵元佐因赵廷美之死而发疯,二哥赵元僖又突然病逝,这么一来,皇位也就落到了赵恒的头上。这也正应了赵恒儿时在万岁殿所说的那句话:“听天命耳!”似乎他还真是天命所归之人,所以儿时爬上赵匡胤的御榻,只不过是提前感受了一下当皇帝是怎样一种感觉而已。
赵匡胤死于万岁殿,赵光义也死于万岁殿。赵恒似乎觉得万岁殿这个殿名不详,遂将殿名更为延庆殿,他最后也死在了延庆殿。赵恒口中的“天命”也没有一直站在赵光义这一边。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所掳,赵构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不过,宋高宗赵构唯一一个儿子被吓死之后,他突然决定将天下还给太祖皇帝一脉,所以在1162年将皇位传给了赵昚,也即宋孝宗。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么意思?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根据《道德经》中解释就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如果名可以叫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虽然这个解释很抽象,并不好懂,但是“道”就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形成的“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那我就来解析一下:非常道,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歪门邪道。
另一种是当走阳光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形成永恒不变的常“道”。名可名,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嗅名贬传。另一种是芳名冠世。同样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按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体现言行形成的常“名”声。其实“道”就是一个人思想和思悟的道,是随着人的思想和思悟变化认知这个永恒不变的“道”。
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是没有名的,出生之后才有名,但这个名并不是指姓名,而是指人走自然规律运动变化之“道”体现言行的“名”声。同样,一个人还没有来到世上,“道”也是沒有的,从来到这个世上,随着一天天长大,就开始有思悟,那么“道”就随着长大变化而认识。就会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运动变化这些自然规律之“道”。
一个人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体验“道”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自然规律之“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就现实生活和工作而言,自身的言行就要符合这个人生自然规律之“道”。否则,人就在走恶“道”,而不是走善“道”。比如,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甚至仗势欺人,强人所难,霸道行径显露出来。
这种欲望就是违背自然生存规律。合符自然规律求生存,就是走诚实,本份,善意之“道”。比如,凭自己能力并适应社会发展动力,来求生存或发财致富,这才是走幸福之“道”,就是善“道”。总之,人生之道和人生之名是紧密相连,用自己的本能来求生存。这个本能就是要合符天地万物,自然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当然也包括为人之道,谋事之道,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