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回鹘败亡后,向南逃跑的部分融合与汉地,向西逃跑的部分进入西域,成立高昌回鹘。还有一支也是向西跑,只是中途留在甘肃、青海等地,被称作黄头回鹘。黄头回鹘又演变为现在的裕固族。东部裕固语,就属于蒙古语族。而蒙古族的构成中,也有乃蛮、汪古等回鹘人因素。因此,也可以说,裕固族与蒙古族也是互为分支。也有众多说蒙古语的部落,从九姓鞑靼演变而来的克烈部、蔑儿乞部、塔塔儿部,居住在蒙古高原中部和东部地区。
以上部落被整合为一个蒙古汗国,随即也就成为一个民族。不过,这些部落在成吉思汗征服过程中,也有逃跑到其他地区的人。例如,哈萨克人中也有克烈部、乃蛮部等部落。而哈萨克与乌兹别克,在最初也都是一个族群。 对草原整合完成后,蒙古人走出草原,开始西征。这样又诞生了三个新的民族:保安族、土族、东乡族。他们都是蒙古西征时期,蒙古大军在被征服之地驻军的后裔,又与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保安族,就是生活在青海的信伊斯兰教的蒙古军队后裔。土族,则是自称“蒙古尔”,是蒙古驻军与吐谷浑后裔霍儿人通婚后,形成的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东乡族,出现的更晚,是元朝的安西王阿难答带领其属下蒙古人也集体皈依伊斯兰教后,形成的民族。而语言上, 他们仍然是说蒙古语。 最后,需要单独梳理一下蒙古族中最大的分支——林中百姓林中百姓、毡帐百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毡帐百姓又称作也克蒙古。也克蒙古分为尼伦蒙古、迭尔勒勤蒙古。成吉思汗家族出身尼伦蒙古的乞颜部。而林中百姓,居住在毡帐百姓的北部,但他们并非一个部落或民族,而是互不统属、语言不同(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信仰不同(景教、萨满教)的各个族群的统称。其中,有退回到老家的黠戛斯人,有卫拉特人,有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还有介于黠戛斯和卫拉特之间的图瓦人。
都知道黠戛斯就是现在吉尔吉斯人的祖先。而现在的吉尔吉斯人(国内称作柯尔克孜族),属于黠戛斯汗国败落后,南迁并改信伊斯兰教的部分。还有一部分黠戛斯人,退回了北部老家,成为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既然林中百姓被蒙古征服,那么作为林中百姓一部分的黠戛斯人,也就融入了蒙古人。所以,现在的柯尔克孜族,与蒙古族也有关系。
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族,但因为居住范围的因素,也属于林中百姓,并在蒙古征服中,有部分族人也融入于蒙古人。而林中百姓里面的另一支布里亚特人,说的是蒙古语。最典型的例子是唱《吉祥三宝》的一家人,布仁巴亚尔是布里亚特人,乌日娜是鄂温克。英格玛,则是父亲鄂温克人,母亲布里亚特。林中百姓被征服后,布里亚特人被蒙古直辖,聚居于贝加尔湖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