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产品如:食物链、交通链等。而旅行则是以个人自助饮食,自行运动为主。3、文化性是旅游业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所以开发文化资源非常重要,旅游者无论去参观什么景区或景点,都是一种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求。而旅行则强调“行”!以自助为主,记录各地风土民情民意,风俗习惯。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增长见识,重新认识自己。
中国古代的官和吏有什么区别?
中国有“贪官污吏”、“滥官酷吏”等成语,在这些成语里,官与吏是一起的。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官”与“吏”是有区别的。最先“吏”说的是管理具体业务的人,类似于现在的事务官。到了两汉时期,“官”特指某一机关的最高长官,“吏”指的是某一机关里的属官。此时,“官”与“吏”的出身,并没有太大区别。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一直发展到宋代,官、吏间的差别并不明显。到了明代,“官”与“吏”的差异就突显出来了。“吏”指的是各大衙门里,那些处理文书、送件的办事员。明成祖时期,朝廷规定,“吏”不能当御史,不准参加科考。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吏”的前途。久而久之,“官”和“吏”就区分开了。“官”成了人人仰慕的对象,“吏”则被人看不起。
所以选择当“吏”的人,多半是科考无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贱者。官、吏之别虽然明确于明代,不过其源头还是在元代。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这些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不识汉字,不懂政务,只好依赖汉人帮其处理文件。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不少汉人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只好到各衙门为蒙古官员捉刀代笔。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下,这些汉人在衙门的地位自然低下,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无疑是蒙古人。
这就逐步形成了官高、吏低的流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明清时期,“吏”的地位极其低下,但他们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却相当的大。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师爷。清末光绪年间,有人这样说:“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而这七项几乎是中国古代衙门的日常事务。
元宵节,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的习俗?
以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里风俗还是蛮多的,其中包括砸“地花”风俗,各家在几天前便买来“花药”准备好,预约有经验的“老师傅”来家中制作,或亲自动手制作。等到晚上燃放时,乡邻商量好各家燃放时间顺序,这家看完再看下一家,谁家的花呲的花叶高,喷的时间长,寓意着这家这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有经验的“老师傅”用小铁铲,在各家院里小心翼翼的掏几个内大口小,直径约十公分,深二三十几公分的小圆坑,里面放入一定量掺有铁粉铜粉的“土花药”,中间插上苇子杆,苇杆芯里面放上用细绵纸卷着火药的炮仗捻,然后填上红土,用锤子轻轻夯实,这就是砸“地花”过程,这种土法砸的“地花”到晚上点燃,喷发时间长,发出“秃秃秃”的声音,花冠足有两房子高,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伴随着人们阵阵的欢呼赞美,映亮整个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