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年,瑞典(芬兰)与俄国确定边界。1741—1743年、1788—1790年、1808—1809年,俄国与瑞典展开三次争夺芬兰的战争,1809年该地成为俄国制下的自治大公国,在瑞、俄间起着缓冲区作用,瑞典贵族在当地仍然有权有势,但国家不复对芬兰的统治。此后瑞典成为欧洲的中立国,撒手芬兰给沙俄。1812年,沙皇将芬首都从离瑞典较近的图尔库迁至赫尔辛基。
芬兰作为俄属下大公国经历了长达80年的休养生息和安宁祥和。1899年,俄国沙皇强行在芬兰推行俄罗斯化,激起当地强烈反抗。1917年12月6日,芬兰在俄十月革命后宣告独立,年底,苏俄率先予以承认,芬兰人至今对列宁心存感激芬兰独立战争与苏芬战争都与地缘政治因素密不可分史学家曾写道:“它嘴里含的不是银勺,而是一把匕首。
”芬兰独立初期夹在苏俄与瑞典之间,南有虎视眈眈的德国,苏俄与芬兰互有戒心。1918年1月底,芬兰内战爆发,得到苏俄支持的赤卫队与政府军白卫队激烈交锋,后者受到万余德军登陆支持并赢得“芬兰独立战争”。1939年11月底至1944年9月,芬兰以两场芬苏战争参与二战。付出8万人丧生、重新安置40多万难民和巨额赔偿的代价。
“冬战”持续三个半月,芬兰利用地形和天时,以劣质装备抵御强大的苏军。“续战”从1941年6月开始,芬兰军队作为纳粹的“共同作战国”攻入苏联,收复冬战失地的同时陷入泥潭。战后被迫将占国土12%的4.6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芬兰化”不应视作贬义,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1948年,芬苏签订“友好互助条约”,芬兰保证不参加对苏敌对的同盟。
冷战期间,芬兰以中立地位拒绝“马歇尔计划”,在政治自主独立的前提下与苏联保持睦邻关系,并参加经互会,装备米格—21战机。“芬兰化”由此诞生,特指“自由世界”国家听命于集权国家,但它无视芬兰的历史与现实:它在军事上处于苏联股掌,西方难有作为,若要生存就不能再刺激东邻。20世纪,曼纳海姆将军在历次战争中审时度势,指挥若定;政治家吉科宁以“中立政策”左右逢源,庇佑国家。
芬兰只是个小国,芬苏战争中为何芬兰能击败苏联?
首先题主大人,芬兰并没有真的击败苏联,至少没有在苏芬战争期间击败苏联。虽然这场堪比大卫与歌利亚的战争,大家都希望弱者获胜,但奇迹并不会总是降临。苏芬战争爆发于1939年11月30日,可以看做是苏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赛准备的热身赛。战争爆发的原因来源于苏联忌惮德国急速提升的实力,想要为自己构筑更为宽大的战略缓冲地带。
为达成这一战略企图,在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定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双方密谋划分了欧州东部国家的势力范围,在肢解波兰之余,还将芬兰划归了苏联。跳跃签订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而苏联在华沙被德军攻陷后,宣布废除其于波兰签订的《里加和约》,从东方进攻波兰,获得了寇松线以东的大片波兰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