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斯大林战前的大肃反、大清洗中,富有战斗经验的中高层指挥员几乎全部被撤换,新上来的指挥员根本无力驾驭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这导致,本来具有装备技术优势的苏军退化到和芬兰军队同一量级的程度。但即便如此,芬兰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对抗苏联,毕竟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单靠勇敢就能抹平的。战争爆发三个月后,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险境。
1940年3月,芬兰政府被迫和苏联签署了《莫斯科和平协定》。在协定中,芬兰丧失了1/10,即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芬兰维堡、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被迫割让给苏联,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理论上的苏芬战争以芬兰战败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也遭受了重创,称之为惨胜也不为过。
短短三个多月的战争,苏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前来,但其阵亡、失踪人员高达11万人,另有18万人受伤、5.8万人患病以及五千多人被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据)。以至于直到现在,芬兰老兵都经常自夸:“倒下一名芬兰士兵,要拿十个红军的命来换!”难怪战争结束后,一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得到了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足够埋葬我们牺牲的战友了。
”同时,悍然进攻一个主权国家也让苏联的形象大受影响。苏芬战争爆发后,整个西方世界都对苏联表示了谴责,并将苏联开除出国联。苏军统帅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事后也不得不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败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苏芬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希特勒惊喜的发现,被他无比忌惮的苏联红军就是这么个成色,远远无法跟他麾下的德国国防军相比。
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拙劣表现,反倒让他坚定了入侵苏联的信心。此外,领土惨遭割让的芬兰也成了德国的隐形盟友,至少在共同对付苏联问题上达成了一致。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了早就拟定好的“巴巴罗萨”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入侵苏联。在德国身边的小伙伴里,除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以外,还有芬兰军队的身影。
德芬联军对苏军展开了猛攻,截至1941年8月,芬兰军队已经全部收复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这场与二战同步的战争,芬兰将其称为“继续战争”,认为它是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和一个组成部分。而苏联则认为,这是德国入侵苏联的“卫国战争”的一部分。不管如何界定“继续战争”,这场战争和苏联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具有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