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随着外界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饲料极易发霉变质,如猪的机体抵抗力减弱,猪群的疫病发生的几率就会增高,则极易引起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母猪无乳综合征等病的发生。而在气候骤变的天气以及冬春寒冷季节,则极易引起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仔猪副伤寒、猪衣原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的发生。
因此,在夏季和冬春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控重点应在运用疫苗预防的基础上,全群可采用脉冲式联合保健用药的方式,防控生猪疾病的发生。其中常用的保健药物有支原净、氟甲砜霉素、泰乐菌素、土霉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红霉素、林可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各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合理使用保健药物。
2 阶段性保健用药方案在生猪生产上,根据其生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可以将生猪划分为哺乳仔猪、断乳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公猪和种母猪等多个阶段,而种母猪又可分为后备(空怀)母猪、妊娠母猪、泌乳母猪3个阶段。在生猪不同的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一些猪病的发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如仔猪红痢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的仔猪;仔猪白痢常见于10~30日龄的仔猪。
球虫病,一般7~21日龄的仔猪易感染。蓝耳病,仔猪1月龄易感染;而由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则常见于断奶后2~3周的仔猪。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可以根据生猪的不同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药物来预防生猪的一些疾病。如仔猪出生后2~3d内,每头仔猪肌肉注射补铁剂100~150mg(如生血素),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mL,10日龄仔猪每头再加量注射1mL。
仔猪在3、7、21日龄分别注射3次速解灵(头孢噻呋500mg/mL,每次0.2mL),仔猪断奶前一周至断奶后半个月,用支原净(50mg/kg) 金霉素(150mg/kg)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mg/L)饮水,可有效地预防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的发生。3 应激性保健用药方案应激是指猪群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同时刺激时(如仔猪断奶、免疫注射、去势、驱虫等),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
猪群发生应激往往容易引起生猪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改变,导致猪群的生长发育迟缓,繁殖性能下降,产品产量及质量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免疫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等。在规模养猪场,猪群应激反应的大小常常与生猪的品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外来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强于培育品种,其中皮特兰、比利时长白、台系杜洛克高于其他品种,培育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高于本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