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以前,所谓的炒房团直接买楼,背后也有很大概率有这些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参与。像海马这样的上市公司购买的房产令人瞠目结舌。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支付的对价与标的资产净值的差额。如果你是一个中长线投资者,知道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拉哈姆曾经说过,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意思是股票的短期市场表现主要取决于资金的流入,而长期表现则取决于企业的价值。
为什么上市公司亏损几亿几十亿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市值,还不会倒闭?公司经营哪来的钱?
因为它亏损的只是账面上的亏损,企业的实际资产是增值的,并没有发生亏损。现实中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最后的净利润并非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只要这个是正值,那么就可以保证企业一直有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举个例子以京东为例,京东可是连续亏损过十几年的,但是京东当初的估值反而年年在升高,难道投资者都是傻子吗?显然不是,这是因为京东的经营性现金流非常好,京东之所以长期出现亏损,主要系其每年的投资太高所致当初自建物流及仓库,花费了太多的资金,也就说如果京东不对外投资其他的,那么其实它的利润是正值。
这么说,或许还有人不了解,在更简单的说明,比如你今年收入20万元,你一年的支出大概为5万元,那么正常而言,你一年的净收入为15万元,但是如果你今年购买了一套房子100万元,那么你今年的实际支出就是105万元了。若是我们编制利润表,那么你今年的利润就是-85万元。虽然利润是负数,但是你的个人资产实际并没有减少,所以这种因投资产生的账面上亏损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只要这个是正值,那么企业实际就是源源不断在赚钱的,财务上的亏损,很多只是为了避税,到处投资而已,比如现在的美团滴滴,就经常干这种事。如果说企业没有其他特殊的原因如上述的投资因素,如商誉减值因素,导致的亏损,那么这种情况肯定维持不了多久,最终都是破产倒闭的结局。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隐忧,管理层如何应对维护股市稳定?
商誉减值问题其实很久之前就存在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来进行爆雷,我觉得好奇怪!!值得深思一下!!底部出现的利空是真利空,还是假利空?同样的,顶部区域出来的利好,是真利好还是假利好呢??总之好多超跌的绩优股并没有商誉减值,也没有业绩爆雷的,居然也大跌的非常厉害,这就有错杀嫌疑了!!有一种套路叫商誉计提利用商誉计提的机会,大幅度计提公司所有的潜在负面开支,顺便也把公司老总情人一百年的卫生纸费也计提进去了,做低股价,然后大股东以稳定股价为由抛出增持计划,再来一次精准的增持抄底。
计提10-12亿,拿出1-2亿增持抄底,拿出1亿,做多下一年的业绩,造成业绩剧增10-100倍,进一步推升股价,3年后公司股价暴涨了5-10倍,然后高位套现,质押,再次套现20-40亿。这样一个来回,3年内,公司啥事不用干,就可以稳赚10-30亿。多好的玩法啊!这就是现在很多公司热衷于商誉计提的主因了。
对于计提过的子公司孙公司,3年后还可以高溢价转让出去,再次爆赚10-20亿。所以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利用这种商誉计提的套路进行诱空,甚至挖坑的行为!而管理层则是应该这样的情况下,维持市场的稳定,公平,提高投资者的信心,进行一系列更有强度的利好进行维稳市场,预防风险!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
为什么很多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不惜在2018年一次性完成巨额商誉减值计提?
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支付的对价与标的资产净值的差额。标的资产估值越高,商誉越高。前几年,上市公司掀起了一股并购浪潮。资产的卖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了高业绩承诺,导致并购中高溢价现象频发,并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商誉。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沪深两市共有超过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誉,商誉总额约为1.45万亿元,巨大的商誉犹如悬在市场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