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顺风的。改革,也从来都是要经历重重困难的。光绪对此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他的身边本来也没有多少人帮助他落实改革,他本来就是光杆司令。他被康有为一通忽悠,以为明治维新是明治一个人的英明神武,上下一心,轻轻松松就把改革搞定了。他这么想,戊戌变法能成功就是见鬼了。大家肯定都不会服从他。甚至于说,万一逼急了,有些人还会造反。
所以,从此时开始,早先还对改革有支持意向的老臣就都与维新派保持了距离。他们本身并不反对改革,只不过,他们凭嗅觉感知到,这场改革不可能成功。还是要与维新派保持一定距离才好。后来光绪的改革果然碰了钉子。慈禧为了给光绪“刹车”,便逼迫光绪连下三谕,把京津地区的军政大员稳住。不至于搞到后面不可收拾。但就这一下,便让顽固派看到了希望。
这些人纷纷跑到颐和园求慈禧回宫主持大局。局势瞬间就就微妙了。看到这个情况,康有为急了。于是,他就开始把矛头指向慈禧。在他看来,似乎只要把慈禧搞掉,改革就能成功。为此,他强逼毕永年充当“敢死队长”,强逼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袁用武力逼宫。其实对袁世凯这个人,康党中人都说袁世凯不可信。但康有为固执己见,他信任袁。
结果袁世凯最后告密,把他们都卖了。而袁世凯告密的结果,就是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彻底破裂。尽管说,康有为劝袁世凯武力逼宫的事,光绪并不知道。但光绪不知道这件事,慈禧也不知道。在慈禧看来,不是康有为想搞死自己,而是光绪想搞死自己。光绪被自作主张的康有为害惨了。另外慈禧与光绪决裂,还不仅仅是因为康有为想武力逼宫。
当时康有为还干了件让她不能忍的事。那就是,他向光绪大力推荐伊藤博文担任宰相,并倡议清朝与日本“合邦”。所谓“合邦”,不过就是借口。这个建议实际上就是卖国。也就是说,康有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不惜卖国。慈禧不是个爱国者,但国家是她的,谁出卖国家利益,那就是出卖她的利益。所以她不能容康有为,也不能容光绪。
事态发展到这里,戊戌变法可以说,百分百不会成功了。慈禧的态度一向很重要。如果她不支持变法改革,别人自然也不敢有意见。所以,尽管李鸿章、荣禄等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此时他也只能站在慈禧一边,坚决的反对维新派。他们的这种反对,并不是反对变法,只是纯粹的站队而已。在光绪和慈禧之间,他们决定还是站慈禧。光绪这个人,怎么说呢?有志气,但性子太急了,没有城府,水平也不太行。
注定成不了大事。老臣们站慈禧,很显然,是个明智之举。戊戌变法失败后,下野的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临行之前,他按例去给慈禧谢恩。慈禧见到他,拿出一个折子,说有人弹劾你是康党,然后把折子给他看。在这之前,慈禧杀了一批人,所以此时大家都是人心惶惶,怕被贴上康党标签。面对慈禧的质问,这要是换作别人,早就磕头谢罪了,但李鸿章拿过折子看完后,毫不畏惧的说道: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何待今日?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