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老母抛在东周,本来就不打算为自己树立忠信的名声,而决心帮助别人求得进取。现在,假如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信实的人,让这样三种人去奉事大王,您认为怎样?……如果像曾参那样孝顺,为尽孝道,决不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如果像伯夷那样廉洁,坚守正义,不愿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赐爵封侯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大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干一番事业取回十座城池呢?如果像尾生那样城信,和女子相约在桥下幽会,女子如期没来,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紧抱桥柱被水淹死,大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退去齐国强大的军队呢?”燕王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恢复了苏秦的官职。
苏秦的这一番话,既是自已的人生自白,也体现了纵横家的义利观。在他们看来,儒家所极力宣扬的过度忠实、信用、正义、廉洁,是非常迂腐可笑不合时宜的,过份强调这一套,就难以因时因势建功立业。纵横家们都是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的人。对他们来说,有奶便是娘。他们完全没有为某个国家效忠一生的思想。哪个国家重用他们,给他们高官显位,他们就为这个国家效力卖命。
而一旦这个国家拒绝了他们或羞辱伤害了他们,他们就会离去,重新依附其他国家,调转茅头以这个国家为敌,甚至把你往死里整。他们翻脸比翻书还快。例如苏秦一开始以“连横”游说秦国,极力奉承秦王,想帮助秦国对付六国。遭到拒绝后,马上以“合纵”游说六国共同对付秦国。还极力妖魔化秦国,说:“秦国,是虎狼一样凶恶的国家,还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秦国也是天下各诸侯的共同仇敌。凡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分割各诸侯的土地奉献给秦国,这就叫做供养仇人和敬奉仇敌啊”。他们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例如苏秦,授六国相印后衣锦还乡,赏赐千金给亲戚朋友,报答所有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有一个随从没有得到赏赐,上前申述。苏秦说:“我不是不赏赐你,而是要把你放到最后才赏赐。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跟随我到燕国去的时候,在易水边,你曾准备离我而去,那时候正是我非常窘困的时候。
好啦,现在你可以获得你的赏赐啦!”。又如张仪,离开师门后最初游说楚国时,被楚相无端怀疑偷盗玉璧,受尽毒打。后以“连横”游说秦国取得成功,担任秦国宰相后,马上写信警告楚国宰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以后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真的要来偷你的城池了!”后来张仪数次指挥秦师攻伐楚国,让楚国吃尽了苦头。